冰蓝梦想遇风雨——5岁发明家申望川的抗白之路与照进病房的温暖
申望川是一个来自河南省新乡市科院幼儿园中班的5岁小朋友。他最喜欢的颜色是冰蓝色,因为那像天空一样干净,他的梦想是成为一名发明家,把脑袋里各种奇妙的想法变成现实。曾经,他可以在阳光下追逐泡泡的光斑蹦跳,仿佛踩碎了一地会唱歌的星星,也曾经和幼儿园的小伙伴们像小麻雀似的扑棱棱飞上滑梯,笑声溅起一片七彩的浪花。可这一切,在幼儿园开学一周后戛然而止,取而代之的是随处飘来的那句:“不行,你今天细胞太低。”

申望川生病前
从去年冬天开始,申望川反复感冒,还患过一次肺炎。尽管当时做过检查,并未发现异常。春天开学后,妈妈发现他腿上有瘀斑,孩子说是玩滑梯时磕碰造成的,父母也就没有特别在意。然而,他突然高烧不退,父母带他前往新医三附院检查。从诊断为肺炎需住院,到血常规异常怀疑血液病,整个过程仅仅用了半个多小时。妈妈瞬间紧张得发抖,医生仍安慰说可能是一过性的骨髓抑制,建议做骨穿进一步确认。父母就这样期盼着奇迹,但随后冰冷的“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之骨髓象”如同一记重锤,瞬间击垮了他们。他们的眼睛红了又红。妈妈留下来陪他在三附院退烧消炎,爸爸则带着检查报告跑遍省医院的各个血液科挂号咨询。最终,他们选择带他来到河南省儿童医院血液肿瘤二病区接受治疗。这里的墙壁和地板都是彩色的,宛如童话世界,他们希望这只是一场属于孩子的“爱丽丝梦游记”。
起初,父母内心十分忐忑,看不清未来的方向。血液科管玉洁主任告诉他们,这个病是可以“治愈”的。随后,她结合申望川的具体情况,把白血病的发病机制、治疗阶段和可能遇到的问题都讲解得清晰透彻。“治愈”这两个字,像一颗定心丸,让父母紧绷的神经终于有了一丝松动,也第一次在绝望中,悄悄盼起孩子康复的那一天。
住院后,病房里的护士阿姨们也格外贴心。她们知道家长对护理一窍不通,便手把手地教:从如何准备无菌饮食、观察孩子的体温变化,到怎样避免交叉感染,每一个护理要点都反复叮嘱,生怕他们遗漏。可即便有了治疗方向和护理知识,父母心里仍揣着一块沉重的石头——治疗费用像一座大山,压得他们喘不过气。
直到入院第二天,宋艳艳副主任护师的宣教课彻底驱散了这个家庭的阴霾。那天,她特意把新入院患儿的家长聚在一起,除了讲解PICC维护和日常护理细节,她看着这些愁眉不展的家长,突然提高声音说:“大家放心治疗,别让钱绊住了孩子康复的路!我们一直在帮白血病儿童对接各种大病救助资源,像国家能源集团爱心行动项目,就是专门帮扶咱们这样的家庭。只要符合条件,就能申请救助,绝不会让生的希望在贫困中丧失!”她的话语掷地有声,讲解救助政策时,还特意把申请流程和所需材料一一列出,怕家长记不住,又反复强调了好几遍。那一刻,申望川父母的眼中重新有了光!原本压得他们抬不起头的经济压力,因为这份救助希望,突然有了缓解的可能;之前的忐忑不安,也被“有希望治愈”“有救助帮忙”的底气所取代。就这样,在管玉洁主任的专业指引、护士们的细致护理,以及宋艳艳副主任护师带来的救助希望中,他们终于卸下沉重的包袱,正式踏上这场充满希望的抗白之旅。

申望川在院检查
在过去的半年里,申望川接受了许许多多的治疗,包括打针、吃药、化疗,有时还要做骨穿、腰穿和打鞘。一开始,他很害怕——害怕每天数不清的苦药片、抽不完的血、扎不完的针,每天都忍不住大哭。医生和护士阿姨总是温柔地照顾着他的小情绪。慢慢地,现在的他已经能自然地伸出手去抽血,也能在骨穿和打鞘时努力不哭——他已成为一名“老战士”。妈妈说,他在她肚子里时,就已经陪着她和患有癌症的外婆一起打过了一个又一个大怪兽,她相信他也一定能打败自己的大怪兽。虽然胳膊上还挂着输液管,但申望川相信自己会好好的。

申望川院中治疗
近几年,这个家庭经历了爷爷的双侧髋关节置换手术,以及姥姥的乳腺癌骨转移复发治疗。接二连三的灾难降临在他们身上,今年生活刚刚微微平稳,孩子却又被确诊患有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。“麻绳专挑细处断”,这句话在他们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。
在这场突如其来的变故中,这个家庭深深感受到了来自社会的温暖。刚确诊时,父母手中仅有两万元存款,几乎看不到未来的路。他们自责没有挣更多的钱,作为给孩子看病的底气。在他们最绝望、最无助的时候,社会的爱心让他们在阴霾中看到了生的希望。他们特别感谢国家能源集团爱心行动项目十几年如一日的坚持,为广大的白血病儿童送来希望。一笔笔善款、一份份真情背后,是国家能源集团“能源报国、造福社会”的坚定信念。他们深知,这不仅仅是数字的馈赠,更是国家能源集团将“电力”转化为“生命力”的温暖奇迹。病痛虽冷,但爱恒温。